首页 > 机构动态 > 博爱故事

久久回响|愿所有生命都被温柔以待

发布时间:2024-09-11 14:59:35 来源:腾讯公益

99活动第10年,升级为久久公益节。

我们期待公益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如涓涓细流,长长久久。10年,爱心网友们的每一次善行和每一笔捐赠,点点爱心汇集成河,又能改变什么?

接下来,让我们从公益项目发起人和见证人的视角,讲述这10年间有关“改变”的公益故事。久久回响之我的公益日,来看关于生命、尊严和理解。

家属们绝望的哭泣,病床上不断响起的监护仪的滴答声.........作为湖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主任,这些是何一平工作中最熟悉的日常。

许多个日夜,何一平一直在医院与时间赛跑,为那些在生命边缘挣扎的人们寻找希望,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生死,每一次沟通都充满了情感的重量。然而,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长久的公益行动,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共同为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发声。


此刻,让生命延续生命


2017年4月的一天,何一平刚到办公室,就接到一位父亲的来电。电话里,这位父亲语言简短,获得地址之后,何一平带上办公室几位年轻的同事就赶到医院。

当时,何一平刚到湖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工作不久。在医院,她见到了这位在孩子突发疾病后经历了从焦虑不安到绝望的父亲。他的儿子叶沙脑部出血严重,但出血点难以定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病情持续恶化,最终只能依靠呼吸机来维持生命体征。在这个关键时刻,医院走廊上的捐献宣传海报显得格外醒目,向他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即使生命无法挽回,也能通过捐献让生命的力量继续在他人身上延续。惝恍中,他拨通了海报上的电话。

哪怕是主动拨打电话要求捐献器官的家属,沟通协调也并不容易。这个过程中,何一平和同事的角色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情感的支撑者,需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帮助家属理解捐献的意义,尊重他们的选择,陪伴他们度过生命中最艰难的抉择时刻。

当时,叶沙的母亲一直在旁哭泣,父亲虽表现冷静些,可声音也微微颤抖,一直在和工作人员讲,“我的孩子非常优秀,身高1米8,是数学王、化学王、物理王,还喜好体育,爱打篮球、滑滑梯......”母亲也一直在复述孩子在她心中的印象,生前做了哪些事。

5e479203b6de2c7921978b2eb7274a59.jpeg在篮球场上的叶沙

何一平完全能理解他们的状态,毕竟,他们难以接受孩子已经死亡的事实。“作为协调员,我们将心比心。假如是自己的亲人离开了,希望他安静地离开,这时候肯定不想被打扰。即使打扰他的过程可能会成全一个、两个甚至多个家庭,但是在当时的情形之下,这种沟通可能不是家属所需要的,我们能做的更多是在旁边默默地陪伴。”

经过数小时的沟通,叶沙的父亲在沉重的心情下,决定让孩子以捐献的方式,留下生命的最后一份礼物,让叶沙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也给家人留下一份念想。最终,叶沙捐献了心脏、肺脏、肝脏、两个肾脏和一对眼角膜,挽救了5位患者生命,让两位患者重见光明。

当时,为了提升公众对于器官捐献的认知度,何一平和同事们将宣传和科普工作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媒体报道、公益广告和科普讲座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目的是让公众了解这一行为背后的深远意义。

彼时器官捐献作为一个刚刚开展的工作,大众对器官捐献的了解甚少,在向公众科普和协调捐献的过程中,遭白眼冷遇和家属不理解的情况时常发生。一个人捐献器官,可以挽救多个人的生命,能让捐献者的生命和梦想在接受者的身上延续,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感动而美好的事情,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 

2017年6月,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与创意人龙杰琦启动“一个人的球队”项目,寻找一位热爱篮球的器官捐献者的受益人,组建一支由器官捐献受益人组成的篮球队,为捐献者圆篮球梦。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展示受益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于器官捐献者的感激之情,即使是对捐献者的致敬,也是对器官捐献意义的直接呈现。

何一平立马想到了叶沙。因为叶沙是一个热爱打篮球的少年,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叶沙父母的认可。

在何一平的协助下,叶沙的受捐者找到了,他们中有下岗工人、煤矿工、基层警官、14岁的女学生和22岁的年轻人。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8月,5位受益人齐聚北京,组建了“一个人的球队”并拍摄了《一个人的球队》宣传片。

ee2dce95965874429501ebe2b12f416c.jpeg 《一个人的球队》海报

2018年11月,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腾讯广告、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联合出品的公益片《一个人的球队》首次在社交媒体上传播,3天内就有826万人次点击互动,5.7万人签名支持。数据仅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它吸引了3.1万人志愿登记为器官捐献者。

许多人是通过这则公益片第一次了解器官捐献领域,器官捐献的意义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何一平清晰地记得,2018年之后,她与协调员同事再去和家属做工作时,大多数人即使最终没有捐献,也不会特别抗拒,更不像以前那样表现出反感、谩骂甚至愤怒。

更多的改变悄然发生。过去公益宣传往往局限于传统的广告牌、海报和电视广播,这些方式虽然有一定影响力,但覆盖面和互动性有限。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使公益信息能够实现即时分享传播,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公众对公益行为的理解和认知度。一位相关工作人员明显觉察,近10年,公众对器官捐献的认知提高了,“医生告诉家属病人无法救治,脑死亡,要考虑后事的时候,有些家属了解器官捐献这件事情,会主动找工作人员、协调员、医护人员询问,可不可以捐器官,这是很大的改变。”

生命是无价的。器官捐献者及家属的善意和奉献精神,更是珍贵的无价之宝。为了向器官捐献者表达敬意,有条件的县级以上城市已经开始建设捐献者纪念园,这些公益性墓园内还会开辟出一块专门的区域,建立广场、雕塑和纪念碑,用来刻上捐献者的名字,以此作为对他们的永久纪念。

目前,全国已累计有680余万人登记逝世后捐献遗体器官捐献意愿,累计有5.4万余人在逝世后进行器官捐献,捐献器官16.8万余个,挽救了16万余人的生命。全国建设了240余个捐献者纪念园,每年清明节前后,会举办全国性的缅怀纪念活动,希望让捐献者的家属感到安慰,社会并没有忘记这些凡人英雄。

器官捐献这一无私的行为,不仅赋予了生命新的意义,也为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腾讯99活动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活动,积极推动器官捐献的宣传普及,提高了公众对器官捐献重要性的认识,努力不仅限于一次性的救助,更在于建立起一个长期、稳定的器官捐献支持体系,让每一份生命的礼物,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时间,让生命照亮生命


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便捷和互联网活动的互动性,公益信息的传播效率和公众的参与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尽管人们对于公益行的认知和理解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落实起来却也是复杂的,等待常常以年为计,可对于背后,正在抵御困难的每个家庭来说,时间是分秒必争的。

自从儿子满满确诊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邹杨便有了全新的时间计量单位。每隔十日,她都会在一个叫「倒计时」的软件上做标记,为了庆贺满满又在世间生活了十天。

最初的异样,是邹杨发现,儿子满满脸上出现了大小不一的咖啡斑,右眼不追光,口腔上颚还有一块下垂的肉块——这些都是肿瘤,严重影响了满满的咀嚼和发音。她跑遍了能挂到号的医院,希望得到确诊和治疗,但换来的却是一系列不对应症状的诊断:大脑发育不良、脑膜炎、蛛网膜囊肿等。

邹杨隐约觉得这些诊断都不对,却找不到正确答案。这让她意识到,即使是医学专家,对于罕见病的认知和经验也可能非常有限。焦心的母亲为了拯救儿子,不惜找黄牛挂昂贵的专家号,跑遍了北京五家医院。为防止医生受到干扰,她特意每次问诊都带着空空的病历本,然而每一次的诊断都如出一辙——确诊神经纤维瘤病1型,目前无法治愈。

很长一段日子,邹杨是几近绝望的。对于罕见病患者家庭来说,最珍贵的就是时间,每一日都在拿健康与时间赌博。为了方便照顾满满,邹杨不惜退出了先前的行业,先后考取了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资格证,到学校应聘入职,又顺利地把满满招入学校,以便更好地看护满满。

2017年,邹杨发现国外有对症药物的研发,虽然药物尚未上市,也不确定何时能进入中国市场,但它们的存在,至少让她看到了一丝曙光。当时她想,如果10年内对症药物能够在中国入市就好了。

自2018年2月开始,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携手众多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了一项全国性的罕见病民间公益援助项目,名为"罕见病医疗援助工程",截至2024年7月,已累计为超过4025人次患者提供了援助,拨付的善款总额达到4480万余元,通过服务体系的建设,希望能让罕见病患者获得更加全面、专业的帮助,在与疾病抗争的道路上获得力量。

熬过日复一日的等待,邹杨的心愿,终于在2023年得以实现:

4月,治疗NF1的药物获得国内上市许可,

9月,神经纤维瘤病被纳入第二批罕见病目录,

12月,药物还进入了国家医保。

得知消息的当天,邹杨正作为罕见病家庭的代表,与腾讯公益的团队开会讨论如何用公益倡导的方式,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和熟悉罕见病和病患群体。当看到满满的对症药物被纳入医保范畴的那一刻,她先是惊讶,而后,激动的泪水已经止不住了。

后面发生的故事是,一部由腾讯公益小红花日活动与病痛挑战基金会、泡泡家园联合出品的公益人文类纪录片《我要你平凡》在2024年的国际罕见病日上映。它完整记录了以满满为代表的罕见病家庭从没药、求药到有药的经历,呈现出那些在绝望中挖掘希望的日夜,是每一个罕见病家庭的日常。

即使对症药物被纳入医保,需自费的部分仍不是小数目。每个月,满满仍有万余元的开销用于购药。目前,罕见病中只有10%群体有对症有效的治疗药物,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药物尚未在中国上市并且进入中国医保范围,因此,即使有药物,罕见病患者们也不一定能够使用,即使能够购买到,价格非常昂贵。

带满满求医、旅行、陪同上学的九年多,邹杨和满满都意识到平凡的珍贵。命运带来的苦难如锐器,需要他们不断奔走躲避,才能追到和许多普通人一样的平安凡实的日子。

2019年,邹杨加入泡泡家园神经纤维瘤病关爱中心宣传部,在工作中连接病友、医院、公益基金会和所有愿意提供帮助的个人和团体,努力链接社会各方资源,尝试解决病友们在求医用药上的困境,也帮助新加入的家庭成员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不少罕见病群体往往长期处于居家封闭的状态,鲜少有机会走出家门,接触外面的世界,线上交流和线下见面便极为重要。病痛挑战基金会发起人王奕鸥在2009年第一次组织瓷娃娃病友见面会时突然意识到,面对面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聚在一起可以相互鼓励、打气。一些病友看到其他病友都没有放弃生活,觉得自己就要更加努力,只要不放弃,就有可能迎来转机。

病友之间互相提供心理支持,可以共同对抗疾病带来的负面情绪,而不是每天困守在家中,沉浸在悲观和绝望中。王奕鸥也意识到互联网传播的重要性,2014年她最先在国内推动“冰桶挑战”,邀请明星和公众人物参与,极大提高了公众对罕见病的认知度,进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理解。来自社会公众的鼓励,能够帮助罕见病患者和家庭找到与疾病抗争的勇气和力量。

如今,关于时间的书写,邹杨已经进展到3600多天了,很快,满满又要迎来一个生日。数张时间的页面里,记录了邹杨想教会满满的,如何面对生活的起伏,如何在复杂世界中保持平和的心态,还有他们一起经历过、奋斗过的,与时间的挑战。

小红花日的公益纪录片《我要你平凡》线上热映,增强了社会对罕见病群体的理解和同情,不仅为患者家庭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还鼓励了更多人参与到罕见病的公益事业中来,共同为罕见病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社会环境。

每一年的99活动,以病痛挑战基金会为代表的罕见病公益机构和患者组织,都是最积极参与其中。除了动员筹款外,更是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公益议题传播、公众倡导,助力解决罕见病患者的用药困境,共同构建罕见病的综合支付保障体系。

这些努力,对于罕见病患者来说,不仅仅是一时的帮助,更是长期的支持和关怀,越来越多的罕见病患者能够获得必要的药物治疗,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成为罕见病患者和家庭与时间赛跑的坚强后盾。


包容,让生命影响生命


干强第一次见到如此吵闹、混乱的医院走廊。遍地都是撒泼的孩子:刚刚把裤子尿湿的,边哭边在地上爬的,突然冲到别人面前抢东西的,大声喊叫着狂奔的......虽然这些孩子不一定都是孤独症谱系障碍,干强还是心里一惊,想,儿子轩轩以后不会也这样吧?

9a1b82f571ae99e4cbadcf922c6aa453.png家庭相册里,年幼时的轩轩

轩轩3个月大的时候,干强就发现,轩轩有眼神不追视、双手没有抓获能力,以及表情呆滞的情况。但干强以为这些异常都是癫痫带来的,没有深究。等轩轩1岁零2个月,因为癫痫发作,干强和妻子再一次带轩轩到医院检查,便诊断出疑似孤独症谱系障碍,并伴随脑瘫。医生态度严肃地强调,回到家里,一定要好好地爱孩子,其次,要抓紧时间到就近的康复中心或者机构进行干预。

当下,干强并没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他从字面理解,可能是由于长期老人带养,导致孩子性情孤僻,自我封闭,或许以后改变带养方式就会好。回家上网查资料,能搜到的也都是相对积极的建议: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早康复,听起来仿佛很轻易,看外国孤独症孩子的资料,他们都能从事简单的工作,也不影响结婚生子,好像孤独症并不可怕,甚至,很多孤独症者都是超级天才。

但随着轩轩一天天长大,干强才发现,自己太过理想了。任何细微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调动轩轩的敏感神经,引发他突然的吼叫、跺脚,甚至拿墙撞头。一次,因为轩轩不好好吃饭,干强责备了几句,轩轩立即爆发情绪,把饭桌上的碗碟捣个稀碎,还没等父母反应过来,又跑到厨房门口,踹碎了老式塑钢玻璃门。

干强突然意识到医生当年说「要好好爱孩子」是什么意思,爱,是对孩子毫不迟疑的耐心,和对未来的信心。

耐心是容易实现的,保持信心却很难。有段时间,干强喜欢看孤独症相关的励志影片,在那些提供希望的影片里,患孤独症的孩子一直不说话,四处捣蛋,到结尾却突然叫了爸爸妈妈。

d29680d16de8c25a6792e6eb1504baca.png轩轩独自走在路上,显得有点紧张和小心翼翼

干强期待,将来的某天,轩轩也能突然康复,成为顺利融入社会的普通人,为此,他尝试过许多伪医学也伪科学的「土方法」:老鹰的爪子有力,就抓只老鹰回来熬汤,以为轩轩喝了也能获得同样的手力;从各处打听来的草药、树皮磨碎成汁让轩轩冲水喝;高价购得电视广告宣传的某种神经生长因子......再奇怪、再昂贵,只要听说对孤独症有效,他都要试试。但随着对孤独症的了解,干强逐渐认识到,实际上,孤独症不存在“康复”这种说法,而更像是一种与灵魂共生的特质,或许,轩轩终究要带着这样的特质生活下去。

干强和妻子、母亲全家分工协助,缓慢且耐心地开启了轩轩的孤独症干预计划。轩轩的成长过程,每个片刻都考验着一家人的耐力和心力,生活日夜重复,仿佛看不出轩轩有什么变化。但恍然回顾,会发现轩轩的蜕变是明显的,在数年的光景里,轩轩学会了拿勺子吃饭,用筷子夹菜,自己穿衣、叠被子,都是平凡日常积累的成就。轩轩5岁那年,他们惊讶地发现弹奏钢琴可以让轩轩安静入迷,便请了老师来教。轩轩也不负期待,最终考取了业余钢琴十级。

8808568153d2ab2cab60ffd23b1e1261.png轩轩在家里弹奏钢琴,他的父母在一旁听得入迷。新京报记者 贺俊怡 摄

中国残联2023年发布数据,孤独症谱系障碍者超1300万人,且以每年近20万人的速度增长,发生率成为精神类残疾的首位。为了帮助构建友好包容的社会支持环境,诸多公益组织发起公共活动,意在提高社会公众对孤独症障碍的认知。

壹基金自2011年便成立了专注孤独症的项目板块「海洋天堂计划」,近3年,壹基金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尝试各种创新手段设计线上互动活动。比如,在2023年孤独症小红花日,壹基金的伙伴们设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在48小时内筹集100万朵小红花,通过这些小红花来支持孤独症家庭。令他们难以置信的是,48小时未到,目标就已实现,还得到了超过8.3万名网友的积极参与。

壹基金的伙伴们深刻见识到互联网传播的影响力。每年的99活动,也成为壹基金「海洋天堂计划」公益项目组最为有力的活动支持节点。对孤独症孩子,以及更多心智障碍群体来说,99活动的这几天不仅意味着宝贵的筹款机会,还是推进公共感知和知识科普的重要日子,多方爱心力量得以连结,助力他们与社会融合,在未来的人生路持续闪光。


愿所有生命都被温和以待


今年是腾讯公益“99”的十周年,正式升级为久久公益节,旨在长长久久做公益。

十年间,我们见证了善意的持续汇聚,如同夜空中的星星,虽然微小,却为人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终能成就中国公益环境的巨变。

每个抵抗疾病的群体所面临的挑战都不尽相同。

作为生命接力的重要一环,2021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设立“生命接力基金”,还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发起了「生命接力共同守护」公益项目,为器官捐献者家庭提供关爱和帮助。通过腾讯公益平台,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开展了十余个公益项目。其中,有像「尘肺病肺移植救助」这样关注尘肺病患者的救助行动,也有关爱器官移植术后儿童恢复生活学习的「移童画梦计划」。这些项目,通过腾讯公益平台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帮助。

我们也见证了时间的力量。

十年前,“冰桶挑战”的活动唤醒了世界对罕见病群体的关注。对终身用药的罕见病患者群体来说,他们的挑战是长久的:从无药可用的绝望,到有药用不起的无奈,再到有药有医保却难以持续的困境,每一步都充满了不易。但希望的曙光也在逐渐显现。国家药监局出台了针对罕见病用药的特殊审评审批政策,药物引进和研发的速度加快,使得全球有药物可治疗的罕见病比例几乎翻倍。医保的覆盖,让天价药物的价格得以降低,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负担得起治疗。

在这场与罕见病的斗争中,无数组织,像病痛挑战基金会一样,成为了患者们坚强的后盾。他们不仅提供经济上的援助,更给予了精神上的支持,让罕见病患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04056057d6f30b86b95cf451eb55232d.jpeg

病痛挑战基金会工作人员到戈谢病患者阳阳家中走访时的合影

还有数不清的、与命运缠斗的个体:王金环的丈夫自2006年起就确诊渐冻症,至今卧床,她不仅在家里照顾丈夫,还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渐冻人组织“东方丝雨”,得到2014年冰桶挑战赛募集到的资金支持,为渐冻症患者及家庭提供支持;庞贝病患者朋贺,面对每年高达百万的药费,她没有放弃,而是成立了中国庞贝病关爱中心,与其他患者和家属一起,努力争取药物进入医保,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三型患者马斌自学医学知识,与其他患者一起成立美儿SMA关爱中心,推动治疗SMA的特效药在中国上市并进入医保;重症肌无力患者清昭在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联合其他患者组成“爱力”组织,致力提高重症肌无力用药的门诊报销比例,让更多的患者有保障......他们的努力,不断地提升公众认知,持续推动着罕见病环境的改善。

更多的时候,人们亟需的不仅是一次性的救治和持续性的医疗保障,更需要社会的包容和理解,在这十年间,我们持续更新认知,看见了社会多样化的公益需求。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公益的参与者。无论是通过腾讯公益平台捐款,还是做公益倡导者,或是在日常生活中给予这些群体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我们都在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有爱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用爱和行动,点亮希望,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