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动态 > 媒体报道

阿里巴巴孙利军:做公益不怕高调,只为更多人参与

发布时间:2024-09-10 16:26:02 作者:龚怡洁 来源:中国慈善家 2024年9月4日

eb5e2356a41802378554e0b98b145de8.png阿里巴巴合伙人、集团副总裁、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摄影/陈中秋



9月,中国公益慈善进入了一个高光时刻。围绕着9月5日中华慈善日,阿里“95公益周”、腾讯“久久公益节”、字节跳动“DOU爱公益日”等一系列公益行动次第展开,倡导公益的价值,营造慈善的氛围,为全民公益造势。

今年,是阿里巴巴集团开展95公益周的第8年。阿里今年的9月公益行动显得比往年更为活跃,因而也更加令人瞩目。作为一系列活动的前奏,阿里和罗大佑一起在7月组织了一场公益音乐会。呼吁绿色发展、关注环境,当晚公益区的所售门票全部捐献给阿拉善SEE基金会任鸟飞项目。原本相对静态的公益议题,一下子赚足了眼球,实现了破圈。

“我觉得做公益不怕高调。”在95公益周正式开启之前,阿里巴巴合伙人、集团副总裁、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接受了《中国慈善家》的专访,他在专访中这样说。


图片

2024年阿里巴巴95公益周以“爱有行动”为主题。



正如江湖传说的那样,阿里的元老们都有一个兼具侠气和理想主义的江湖名号,孙利军又被同僚们称为“大圣”。早在2002年,从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圣就加入了阿里巴巴,随着公司的飞速发展一步步从基层业务员做到区域总经理、集团副总裁。2011年,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成立;6年后,孙利军开始执掌基金会事务,出任基金会理事长。

过去十年,互联网刷新了人们对公益的想象。阿里作为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巨头,自然也成为互联网公益的一个重要推手。围绕着社会议题的更新、公益场景的转变,阿里的公益也在不断升级迭代。“如果我们有能力让国民的消费方式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不可以助力公益,完成类似的改头换面?”谈到公益,阿里人往往会带着这样的理想情怀,或者是思维方式。

所以,今年孙利军说出“公益应该做得更高调”。之所以公益不怕高调,是因为在他看来,“公益就是要唤醒人,让更多人参与,让更多人受益”。 


发现最真实的需求


公益很多时候源自看见问题、有感而发。阿里的公益行动,要从2009年的那次办公楼迁址说起。

时值集团成立十周年,办公地点要正式从钱塘江北岸搬至南岸。为此,阿里做了一场员工接力活动,名为“阿牛过江”。当时阿里的吉祥物是一只牛,员工们要以跑步、游泳的形式,完成接力渡过钱塘江的仪式。

没想到,这么一场活动,最终促成了阿里公益基金的成立。据那时参加游泳接力棒次的员工回忆,江水颜色浑黄、水质很差,负责最后一棒的人出水时,身上除了粘着泥巴,还拖挂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和垃圾碎片。

如今孙利军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他用了“入水白条条,出水彩条条”来形容当时那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场面。第二年的5月,马云即宣布公司将成立“千三基金”,拿出每年营业额的千分之三,设立环保基金。第一个要做的方向,就是水质保护。

2011年,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考虑到环保治理专业性强,阿里最初便把这一条线的公益定为资助型。最初的母项目是资助水质管理与环保项目的“清源行动”,到2017年,它又扩展至对中国中坚环保公益组织提供长期战略性资金和资源支持的“XIN伙伴计划”。

2023年,阿里再与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共同发起“环境公益‘新’力量培育计划”,评选出环境领域的潜力初创型项目、组织,为他们提供资金和能力建设等支持。至今,这一条公益线已扶持近300多个环保项目,投入资金超过4亿元。

图片

7月16日,“2024罗大佑春龙交响夜音乐会”《地球母亲》阿里公益专场,所售门票全部捐赠给环保公益项目。此前,罗大佑还联合阿里公益发起“地球母亲”绿色公益行动。


2017年是阿里公益的另一关键节点。那一年年末,基金会下成立了阿里脱贫基金,投入一百亿元,决心从教育、健康、女性、生态、电商五个方向探索助力乡村脱贫的方式。也是在这一年,集团选择孙利军出任基金会理事长,负责阿里公益。

从这个选择之中,或许能够看出阿里公益当时的转向。自2012年国家提出“脱贫攻坚”以来,阿里也逐渐将农村事业、农村战略纳入公司的主导方向。2014年,阿里将农村战略纳入其三大战略,计划在3至5年内投资100亿元做起“农村淘宝”,搭建更加细密和广泛的物流网络,突破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商品流动障碍。而当时执掌这一业务线的正是孙利军。

无论是“村淘”留存下来的物流链和基层关系网络,还是孙利军带领“村淘”所积累的经验,都为后来阿里公益的深入农村提供了关键的支撑。

“我觉得那时阿里制定了农村战略,本身就是一个公益行为。”孙利军对《中国慈善家》说,“也是这个机会,让我十几年里能有机会走过200多个县域。我自己出生于农村,对农村有情怀。2017年让我来负责这个项目,到后来能够在其中深耕公益、发现农村的问题与需求,我觉得是我的幸运。其实这是一份比商业更难的责任。”

图片

执掌“村淘”所积累的经验,为孙利军带领阿里公益深入农村提供了关键支撑。摄影/陈中秋



在经过一番筹备和选拔之后,阿里巴巴“乡村特派员”项目在2019年正式启动,第一批的四位员工分别去往贵州普安、湖南城步、甘肃礼县和山西平顺四处贫困县。截至2024年7月,阿里已经前后派出共32位乡村特派员。特派员们把阿里的运营模式带到乡村,教村民有效利用电商网络,把自家的特色农产品卖出去。更远一点的目标,是村民能够持续运营自己的店铺、有跟上时代的商业意识、学会创收的思路;提升乡村地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高质量人才有意愿为其出力、有钱可赚,通过推动乡村的人才结构优化,来促进整个乡村的发展变化。

在做农村公益方面,阿里希望能“授人以渔”。他们深知,特派员终有一天需要离开驻扎地,而在他们走后,村子是否能够按照既定思路自主运营下去,才是更大的挑战。

来自城市的企业运营思路,有时会在乡村一线水土不服。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特派员,就发现当地人的观念和外界完全不一样,对他们来说,“一份体面的工作和薪水”带来的吸引力,可能不如保持自己生活的自然原貌来得要大。

澜沧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至2018年末,县内尚有113个贫困村,8.5万人未实现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为19.84%。但澜沧同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日照、降水量、土质均为上乘,是不可多得的茶叶与咖啡种植黄金区。2021年,阿里巴巴乡村特派员来到这里后,希望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更新包装设计、打造地区品牌的方式,帮他们把咖啡提价卖出。

可是,一些当地的员工并不愿意“打卡上班”。“前一天晚上喝酒喝大了,第二天就打电话说,我不来上班了。”前述阿里员工回忆,“但后来特派员说了一句话,‘不要带着自己的思维来改造他们,要先让自己变成这里的人,再去明白他们需要什么。’”

图片

甘肃礼县,乡村特派员尹贻盼(右)与果农交谈。



乡村特派员慢慢也看到了最真实的需求:大多数乡村地区有高质量的农产品,但大多数批量卖给了收购商,没有自己包装品牌的能力。后来,阿里搭建了公司内部的“公益中台”,专门负责将前线反馈回的需求分发、对接给内部有能力解决问题的部门。不少农产品的包装设计问题,就通过阿里的设计师们解决了。这一链条在后来还专门形成了阿里设计师们的“寻美”公益项目,专门为农产品做设计,到2023年9月,已经为20多个县的近百款农产品设计了系列视觉包装。这不仅为农产品销售的需求提供了直接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也让村民们看到了品牌打造的思路和过程。

今年95公益周前,一份阿里巴巴《乡村特派员工作笔记》在公益部内部流传。

关于如何融入乡村,有特派员写下“工作怎么算是做好了?成了县里的活地图,成了县里的电话簿,成了县里的百事通。每个人看到你都微笑,有点事都想跟你聊。”

对于如何发展产业,有的说,“带着老乡做事,一个‘信’字很重要。做成小的项目,可以积累信任,做成大的项目,可以积累信心。”

还有人讲了帮扶产业中非常微观的细节:“老乡卖果汁,大瓶装不好卖,改成350毫升一瓶,火了。锅巴一大袋吃不完,把108克大包装改为62克,畅销了。像消费者一样思考,像企业家一样行动。”

还有人说,高德其实藏着“工作地图”功能。“过去几年,每爬过一个山头,每走入一位老乡家,我会顺手做个标记,这份专属足迹,我叫它《脚印和大地》”。

图片

截至2024年7月,阿里已先后派出32位乡村特派员(此为部分乡村特派员合影)。


像追踪快递那样追踪公益


在孙利军看来,阿里的公益可以分为“三环”。从员工公益,到企业公益,再到平台公益,三环层层递进、密不可分,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一环是员工公益,也是阿里几乎从创业以来就一直在打造的企业文化。一种模式是前文提到的,员工贡献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阿里的公益链条提供解决方案;另一种模式则是员工自发组建小组、项目,举办公益项目创意大赛,或者以普通市民身份主动参与任何形式的公益。据阿里2024ESG报告数据,过去一年,阿里员工记录在册的志愿总时长超过26万小时。

阿里有近20万名员工,这是相当庞大的数字。“员工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财富,也是公益心的起点。既然阿里巴巴要做公益,首先是要让阿里人有爱,让他们理解公益,将他们的公益潜能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孙利军说。

图片

阿里程序员辅导山区孩子学编程。


第二环则是企业公益。在孙利军看来,企业公益是员工公益的自然延伸。当员工足够有爱,善意的脚步一定会迈出去,企业一定能成长出更多与社会链接的项目。比如像乡村振兴这样盘阿里业务根系而上、生长出来的公益项目。这个过程中,作为头部企业,要做的是利用既有技术、资源等能力,持续看到有价值、有意义的社会问题。

第三环是平台公益。平台公益是企业公益的延伸。不仅企业自己做好,还希望带动尽可能多的人和力量参与公益,从而带动公益生态的形成和发展。这一部分也是今年95公益周的重点。今年的公益周,主题定为“爱有行动”,指向的正是扩大公益声量,让更多人做出公益行动。与此同时,阿里公益联合腾讯公益、字节公益、蚂蚁公益,发布联合倡议书。面对公益事业的新变化,几大互联网平台公益方共同倡议:将加速运用技术力量提升公益行业信任;充分利用AI能力拓展公益行动边界与可能性;深度关注小微组织力量,构建丰富的行业生态。

在孙利军看来:三环层层递进,但最终的内核还是“人的公益”。在他看来,阿里公益最稳定的内核就在员工公益这块基石,充分做好这一环,外面两个环就有了坚实基础。

图片

孙利军接受《中国慈善家》专访。摄影/陈中秋

公益倡导中,阿里巴巴有自己的优势。依靠淘宝庞大的电商网络和国民级的消费平台,阿里从2006年起就把“公益宝贝”计划提上日程。公益宝贝最初的模式是将爱心商家与消费者连接,到2016年时,开始引入优质项目,建立与基金会长期合作的机制。目前,商家可以自主选择设置公益宝贝的商品、单笔捐赠金额和比例、捐赠的项目。2024财年,“公益宝贝”吸引了187万商家和4.7亿消费者参与,净捐赠额共计约2.9亿元。在过去的十年中,参与这一计划的商家数量增长近10倍,年度捐赠额也有近40倍的增长。

网购过程中就可以自然地做公益,这一属性也让公益宝贝成为了非常好的拓宽公益参与度的渠道。一方面,为了鼓励更多商家长期参与,淘宝设立了爱心商家榜单,并增加商家公益专属标识,以尽可能地增加曝光、为商家带来更多交易额,也让商家感受到做公益的回馈感。

另一方面,对于参与公益的商家和消费者来说,如果能够有清晰、透明、及时的善款反馈,一定能够对于他们持续投入公益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阿里在2019年9月发布“链上公益”计划,充分利用企业拥有的技术优势,以区块链技术搭建了追溯善款的平台,并对合作公益机构免费开放。如果消费者想要追溯“公益宝贝”善款的去向,只要项目登入了“链上公益”,就可以在支付宝搜索追溯善款去向和项目进展。

这也是建设公益行业基础设施的一次尝试。公益要吸纳更多人做出行动,那么信任一定是其中的核心基石。2023年儿慈会事件重创了公众对公益的信任度,而目前公益行业在信息公开与透明化持续建设方面,仍有不足之处。根据中基透明指数FTI2023报告,基金会透明度指数得分相较上一年有所提升,但仍有30%以上的基金会落在40-60分的得分区间。40分意味着仅有章程、网站无其他有效信息且长期未更新,财务数据不完整。能够看出,相当一部分机构在信息公开方面仍然显得滞后。

图片

“童伴妈妈”项目由阿里“公益宝贝”提供战略合作支持,设立8年来已惠及超81万名乡村留守儿童,并于2023年获得“中华慈善奖”。

类似“链上公益”这样的产品,或许可以在未来成为公益信息公开的一个路径。当然,这其中也面临数据隐私的问题——诸如受捐者的身份信息等末端数据是否应当公开,还需要更加细致的伦理与安全考量。不过,在孙利军看来,技术的成熟已经足够为行业信息公开提供更好的方案。“透明化的问题,技术可以解决,但问题是机构和行业愿不愿意投入更多技术研发上的成本。很多小型机构还没有做好准备。”孙利军说。

他认为,要让全行业都以上链的方式披露公益善款进展,可能还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这不仅需要一家企业提供技术,还涉及到整个行业运作方式的革新,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和推进。


带动、创新、感染


公益的一项功能是社会创新,公益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其他领域和合纵连横。这些年大家一直在讨论一个话题:用商业的手段和路径做公益,是否是一种好的选择?这场辩论一直持续到今天,而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化的公益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随企业征战多年的孙利军,坚定地相信商业逻辑的力量。怀抱理想和情怀,但用商业的逻辑来运营公益,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此外,一个好的公益项目也应当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滚动,越做越有影响力、带动越来越多的人来参与。

说到“滚雪球式的公益”,阿里有过非常成功的案例。2016年8月,支付宝公益旗下推出一款名叫“蚂蚁森林”的产品,用户可以通过绿色出行、线上缴费等行为积累绿色能量,达到目标值便可以虚拟种树,蚂蚁则负责把这棵树实际栽种到线下。这款产品本质是一个碳账户,但因为搭载支付宝平台实现的信息聚合、新鲜且易懂的玩法,真正实现了“把公益变成一种生活方式”,8年来已在全国各地累计捐赠栽种5.48亿棵树。

如今,阿里巴巴经过业务调整之后,蚂蚁集团独立成为并行企业,但蚂蚁森林这个案例无疑是阿里公益“感动、触动、行动、带动”思路可行性的一种验证。

图片

支付宝公益推出的蚂蚁森林项目将爱心用户的虚拟种树变为现实。

类似这样的案例不一而足:阿里和公安部联合打造的“团圆”系统,在发生儿童失踪被拐案件时,公安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启动淘宝、支付宝、微博、今日头条、百度等多个APP的信息推送,让周边地区的民众都可以参与协查和追踪;阿里与高德地图推出的“轮椅导航”功能,在地图中完善无障碍设施标识和无障碍出行路线导航,目前已为用户提供超过6500万次无障碍路线规划。日常使用的APP搭载公益的属性,降低了公益的门槛,让更多人将公益自然地纳入生活,也让产品能够更持续地运转延续。

在今年的95公益周,阿里希望通过一系列“高调”的呼吁,让更多人行动起来,迈出公益的一步。“我们想告诉大家:公益并不难,身边的任何行动都可以是公益。”孙利军说。

公益确实有强大的聚合力,把不同的人都拉进来,坐到一起,做同一件事。从去年开始,在中慈联传播委员会的召集之下,阿里和腾讯、字节等国内互联网大厂罕见地同框,开展公益倡导的联合路演。今年,联合路演的台子搭在了杭州阿里西溪园区。“商业可能会存在竞争,但在公益上,我们希望彼此之间更开放,更打开,更互助一些。”孙利军说。

图片

2024年9月2日,阿里公益联合腾讯公益、字节跳动公益、支付宝公益发布《公益联合倡议书》。


带动、创新、感染更多人,是互联网大厂们的拿手好戏,这份核聚变一般的公益能量正在成为中国公益发展的一大推动力。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中国公益发展的轨迹,2016至2023年间,我国累计有超过510亿人次参与互联网慈善,募集善款350亿元人民币。而对于未来,中国公益存在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在孙利军的设想中,阿里应该通过创新与合作,为中国人创建一个打破平台和信息壁垒、全社会人人都持有的线上公益账户,就如同现在的个人信用账户或健康账户一样,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无疑是一个很阿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