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动态 > 媒体报道

首份小微公益观察报告发布:“小人物”的善意如何改变公益

发布时间:2024-09-06 17:37:29 作者:记者 常正尚 通讯员 文娜 来源:2024-09-02 来源:澎湃新闻

9月5日是第九个“中华慈善日”。在9月2日举行的第八届95公益周生态大会上,阿里巴巴公益发布了业内第一份小微公益观察报告。

报告样本均来自阿里巴巴公益“天天正能量”项目十余年公益实践,由项目组联合全国400多家合作媒体挖掘、写就,旨在从“小人物”“小事情”,探知时代公益发展里的新变化、新需求和新风向。

报告提出,小微公益对公益行业最大的价值,是用一线、最小成本的试错,给社会问题带来可复制的新思路和解法。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评价,该报告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参与公共价值创造的可能性。

让公益重新定义我是谁

报告将小微公益定义为“基于民间生发的、个体或小型草根组织推动的公益实践”。

2013年7月,阿里巴巴公益启动“天天正能量”项目,迄今联合全国媒体讲述传播了12849例平凡人的善行义举,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市、1000多个县级行政区,这些人物中有大量的一线公益人和民间草根公益实践。

浙江临海,85后二孩母亲王双双,用一支小小的手工绒花,凝聚起一股近4000人的公益力量,助力面对陌生环境的新城市女性融入社会,在公益中感受群体认同、身份认同,重新锚定人生价值。她说,一切皆源于“感同身受”。

广东信宜,心痛于乡村女童溺亡事件,恤孤助学会志愿者万杰联合多方,利用移动游泳池为乡村孩子普及自救游泳课程,惠及16000多人。他说:“未成年人溺亡虽仍旧是个社会难题,但我们通过7年探索,交出了一份可复制的公益解法。而这份解法背后,或许还有一万种可能。”

上海爱·米粒认知症家属互助会发起人林曙颖在报告中说,母亲被确诊认知症后,基于自己的照顾经验和感悟,2018年发起家属互助会,目的是通过社群的交流,帮助照顾者缓解心理负担,增强向前迈进的勇气。

最小成本的试错,带来自下而上的解法

小微公益与传统公益有何不同?报告提出“自我中心”理论:传统意义上我们理解的大公益,是以公益对象“需求”出发构建推动,而小微公益,以自我需求、自我满足、自我认同为出发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构建出来的公益形态;小微公益的圆心是“人”——一个个等待自我实现、把公益融入生活的人。

报告指出,小微公益区别于传统大机构和受益人的关系模式,从B2C更多转向C2C——个人帮助个人。C2C的公益需求往往更加前沿,变化速度快,会更好地捕捉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需求,从而不断拓展对公益认知的边界。

小微公益对今天的公益界和社会事业有什么意义?项目组在采访二十余省市一线草根公益人、媒体和公益行业权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微公益的两大价值创新:其一,用最小成本的试错,带来自下而上的解法;其二,小微公益正成为社群融合新的公约数。

“小微公益对公益行业最大的价值,正是看到不同,看到变化,看到趋势,用最一线、最小成本的试错,给社会问题带来可复制的新思路和解法。”

“小微公益模式产生的民间组织、草根社群,正在让公益成为社会融合新的公约数,帮助大家重建生活的‘附近’,也重建个体的身份认同。”

报告指出,从个体的身份认同,到群体的温暖纾解,小微公益,正以一种柔性的力量,改变着公众对公益的理解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