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动态 > 行业动态

程芬:国际视野下的青少年慈善教育

发布时间:2024-08-21 16:13:03

编者按:


2024年3月9-1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主办的“益启成长·善育未来”慈善教育论坛在浙江嘉兴举行。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程芬老师以《国际视野下的青少年慈善教育》为题,与百余位与会者一起开展了“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具有全球视野、面向未来、适应国情的青少年慈善教育体系”的探讨。以下为嘉宾发言摘要,相关内容已经发言人确认。


导读:

 

程芬老师从自己和同事在国外的公益素养教育和实践经历出发,介绍了21世纪各国素养教育的基本框架、公益教育典型案例和主要趋势,并对如何在中国推行青少年公益素养教育提出了策略建议。

 

正文:

 

大家好,很荣幸在此分享国际视野下的青少年慈善教育公益素养是我们近几年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借此机会与大家探讨、交流,希望可以加深公益和教育界同仁对公益素养教育的框架性理解。

 

我个人的公益职业生涯始于2005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媒体行业,开始涉足公益慈善领域。不久后专职从事公益研究和教育培训。那时候我们是从慈善事业发展和慈善人才培养的视角来推进公益慈善教育,主要面向从业者提供培训课程和能力建设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认识到,公益慈善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从育人的角度,我们可以发掘慈善的教育功能,促进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在过往的国际交流和学习中,我切身体会到,公益活动不仅是教育部门的硬性要求,更是生活的一部分。例如,我曾经在夏威夷的短期学习中参与了两次志愿服务,体验了美国的service learning模式。在那里,每个学生无论国籍如何,都被要求参与服务活动。这种经历让我深刻体验到慈善活动是如何被融进教育系统中的,并且这样的结合是如何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融合的。

 

公益慈善与核心素养

 

后来,我们对国外的公益教育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公益作为一项教育内容不仅是习得的,更是在做的过程中理解和提升的。我们也发现,公益慈善与素养教育框架高度契合,尤其是后者所强调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公民责任。

 

这些原则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嵌入公益实践和志愿服务项目,使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来学习和体验公益活动的价值。

 

什么是公益素养教育?它是通过系列教育和主题活动,强调人与社会的责任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实际行动能力。这一教育方向不仅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成为国内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公益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素养活动,更是一种思维训练方式,它融合了伦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法律等多个学科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和审辩式思维。这种教育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并通过具体行动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公益素养教育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和社区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学科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从而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这种亲身体验不仅能加深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这些都是未来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素质。公益活动的实践性特征与儿童的动态学习心理特点相符,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激活课本知识,提升儿童从认知到应用的综合能力。

 

因此,在公益素养教育过程中,慈善不仅是一个知识学习的概念,更是一种通过体验来增强理解和个人成长的方式。这种方法与儿童的学习特性相契合,促进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活化知识,提升从认知到应用的能力。

 

公益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益与儿童发展存在天然的联系,公益素养应该成为素养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国外和中国香港的公益教育

 

时间关系,我简单介绍国外和香港特区的公益教育案例。从这些案例中,我们能体会到公益教育的丰富多样。

 

美国:学会给予(Learning to give,以下简称LTG)课程是由美国密歇根基金会委员会提供的一项课程,旨在传播有关慈善事业及其运作过程原理的知识,发展学生给予和服务的技能,并鼓励年轻人作为社会一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法国:法国儿童慈善学院(the school of philanthropy)是一个专门面向小学阶段儿童的公益慈善教育项目。2011年,为推动儿童对儿童群体对公益慈善的认知与理解,在巴黎学院与法国教育部的共同支持下,罗斯柴尔德基金会启动了该项目,并于2012年根据1901协会法将儿童慈善学院注册为独立的公益性协会,与学校合作推动巴黎地区的儿童公益慈善教育。

 

新加坡:新加坡的Values in ActionVIA)项目是一个特别有启发性的案例。

 

2011年,新加坡政府强调了以价值为中心和基于需求的战略政策,同年教育部启动品格与公民教育(CCE)框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教育。2012年,新加坡的社区服务计划(Community Involvement Programme, CIP)改革为VIA项目,VIA保留了中学生每年必须完成至少6小时社区服务的规定,但是更强调自主自发的社会参与,希望中小学生和专科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活跃公民,愿意长期为社区及需要帮助的人做出贡献,从而达到品格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目的。

 

通过VIA项目政策的引导,每所学校会结合学生的学段、周边社区的需求等定制适合自己的项目落实方案。在小学学段,该项目侧重于让学生为家庭和学校社区做贡献。在中学及以上学段,该项目侧重于让学生为学校和更广泛的社区做贡献。

 

新加坡有大约2000多家慈善团体,大多数都向公众提供捐赠或志愿服务等慈善参与机会,几乎每个新加坡公民都有不同程度参与到各类义工组织和公益活动中。针对VIA,社区逐渐调整了自己的工作重点和方案,并将领导力建设、人际关系意识、项目管理、适应跨文化学习能力、培养对新加坡良好治理和相对稳定生活的认同感等内容纳入社区服务学习课程。

 

VIA八德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赋予了时代意义,很好地解决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

 

这些国际经验的例子使我们懂得,慈善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并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贡献。这些经验将给我们在中国推广和实施青少年慈善教育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借鉴国际经验,立足中国国情

 

虽然全球慈善教育项目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和框架,但在实施这些项目时,必须考虑到本地的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以确保这些教育项目的相关性和有效性。这要求将国际慈善教育的最佳实践与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相结合。

 

以新加坡为例,通过让学生实际参与到社区服务中,特别是在养老院的服务项目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学生们通过策划和执行活动的实际行动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此外,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尊老的礼仪的强调,也体现了传统东方的美德。

 

另一个例子是香港的赛马会运算思维教育项目,这个项目通过编程教育促使学生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显示了技术和社会服务的结合如何提升教育的实用性和相关性。学生不仅学习技术技能,同时也在服务社会中实践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国际经验和成功案例,可以得出一些启示,从而为中国在实施自己的公益素养教育项目提供参考,构建具有全球视野、面向未来、适合国情的中国青少年公益素养教育体系。

 

构建公益素养教育体系的策略

 

1

实践性学习

鼓励学校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项目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公益的价值和重要性,提升实际技能。

2

跨学科教育

结合STEM教育与公益项目,如通过编程、科技创新解决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

系统设计与创新

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模型,结合中国的社会需求和文化背景,设计适合中国国情的公益教育课程和活动。

4

 社区与学校的合作

建立学校与本地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框架,共同开展公益项目,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并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

5

 持续的资源投入

政府和私人部门应提供持续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确保公益教育项目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策略,中国的慈善素养教育可以更加系统化和具有实效性,同时也能培养出更多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公民。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将这种模式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对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青少年至关重要。

 

今晚我还将在这个会场主持更进一步的讨论交流。欢迎大家报名,期待与更多同行探讨和实践这些理念,共同推动公益慈善教育在全球及国内的发展。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

 

来源:中国公益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