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动态 > 媒体报道

王振耀:重新定义老龄社会,迎接中国积极老龄时代

发布时间:2024-07-19 16:56:53

中国社会隐藏着一座“积极老龄”的金山,有待我们发现、定义、开发。老龄社会或许需要被重新定义,对此需要对公共政策、社会行为等作出调整,转变对老龄社会的“负面意识”。

一项不断刷新的数据正在给我们提出新课题。截至2021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2035年左右,这两个数据将分别突破4亿和30%——这也意味着,届时我们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中国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的老龄人口大国。”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在“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和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主办的专题研讨会上表示,随着我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还有30年之久,他们将是“善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而“善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正需要老一代的善行者。

 

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老龄社会,发现身边存在的“积极老龄社会”,转变对老年人“弱势”的看法,建立起支持“积极老龄社会”的系统,让老年人积极融入社区,参与社会共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受访者供图 


“善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老一代的善行者

 

王振耀提出,“善经济”主要有三个内涵:一是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生产力高度发达,目前中国已经实现;二是商业向善,社会价值深度引领经济价值,包括科技向善、金融向善;三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社会价值也系统弘扬。

他认为,老年人是“善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善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庞大的社会服务大军,需要坚实的经济支持,也需要有品位的新型产业。

 

“老一代的善行者,他们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王振耀表示,作为生产者,中国2.67亿老年人早就静悄悄地承担起了家庭服务的重任,老年人还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某种程度上,老年人发挥了稳定就业等方面的功能,体现出了“社会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另外,老年人是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的消费者,也是养老护理与服务业的主体客户。目前,4000万以上的失能与半失能老人需要各类护理服务,由此产生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需求,同时社区服务与社会治理水平也需不断提升。

 

王振耀指出,中国社会隐藏着一座“积极老龄”的金山,有待我们发现、定义、开发。随着我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退休以后的生命延长超过30年,老龄社会或许需要被重新定义,对此需要对公共政策、社会行为等作出调整,转变对老龄社会的“负面意识”。

建立支持“积极老龄社会”的系统

 

如何建设积极老龄社会?王振耀提出,首先要探索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公益慈善需要探索建立典范案例,鼓励老年人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其次,要为老年人创业提供便利,如支持能促进年轻人就业的老年人创业企业,鼓励老年人发展咨询业等。此外,还需提升老年社会服务质量,完善老年服务体系,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优先聚焦于养老服务领域,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联合体。

 

对于老年人个人而言,王振耀建议老年人要重新认识“退休以后至少三十年的黄金期”,积极融入社区,参与社会共创。

 

同时,王振耀认为,社会需要建立起支持个体学习的系统,老年人也需要重新系统学习,重新读书与思考,制定新的学习与研究计划。与此同时,老年人应该融入社区,参与社会共创的新生态,“高质量发展阶段是社会生活的巨大创新期,老年人有条件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多方面的研发,积极探索,在社会服务与有关专业方面大显身手。”

新京报记者 薄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