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动态 > 媒体报道

七星关区区长胡敬斌:全力冲刺!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2020-07-27 09:58:33 来源:多彩贵州网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工作面临最终大考。

3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七星关区等24个贫困县(区)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同意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让168万七星关区人民热血沸腾……

当前,“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值此全省脱贫攻坚胜利在望之际,多彩贵州网记者就“七星关区如何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脱贫攻坚连战连胜、再战再捷”等问题,专访了毕节市七星关区区委副书记、区长胡敬斌。

胡敬斌表示,脱贫攻坚面临最终大考,必须一边稳扎稳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七星关区实现脱贫攻坚再战再捷;一边全力冲刺、攻城拔寨扩大战果,助推全省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ba88fda69e4528a8a59307c92f3f96b6.jpg

毕节市七星关区区委副书记、区长胡敬斌(陈鹏摄)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确保脱贫攻坚连战连胜、再战再捷

七星关区承担脱贫攻坚任务的43个乡镇(街道),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2168万户22.9419万人。截止2019年底,全区累计标注脱贫4.5086万户21.0825万人,未脱贫0.7082万户1.859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35%。3月3日,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七星关区退出贫困县序列。目前,全区所有剩余贫困人口均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下一步,七星关区将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毕节市七星关区委副书记、区长胡敬斌告诉记者,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体策略,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脱贫成果巩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胡敬斌表示,七星关区将持续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强化利益联结,加强产销衔接,深化消费扶贫,确保贫困群众获得足够稳定收入;持续抓好务工就业,持续开发“10+N个一批”公益岗位,确保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和边缘户有劳动力家庭1人以上稳定就业;持续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对特殊困难群众社会保障兜底,确保贫困人口通过兜底保障实现脱贫;持续做好疫情、灾情研判和应对工作,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因疫因灾返贫致贫;持续强化边缘户、监测户动态管理和帮扶,坚持实事求是,应纳尽纳、应扶尽扶,进一步完善监测、预防、帮扶机制,及时落实帮扶举措有效防止返贫致贫,确保脱贫攻坚实现连战连胜、再战再捷。

ad85ec9aea69488da7991cfa09d150ff.jpg

七星关区青场镇新沟村的大棚蔬菜基地内,村民们正在为莴笋摘除黄叶(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督死角查问题抓整改

确保脱贫攻坚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脱贫攻坚督查和普查是对七星关脱贫攻坚全面体检和把脉问诊,也是对七星关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有力指导和有效推动。”胡敬斌表示,将用心、用情、用力抓好脱贫攻坚督查和普查工作,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挂牌督战。按照“全覆盖、督死角、查问题、抓整改”的要求,保持督战力度不减、督战方式不变,抓实抓细挂牌督战。重点督查“两不愁三保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落实情况。继续按照“一个问题、两本台账”要求,紧盯脱贫退出标准,常态化开展问题排查,结合各级督查反馈问题,纳入“双台账”、压实“双责任”、实行“双销号”,举一反三抓好整改,实现问题动态清零。同时,加快建立健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各项保障长效运营机制,让贫困群众持久稳定受益,确保脱贫攻坚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脱贫攻坚普查工作。七星关区将以此次普查为契机,全面落实好普查组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七星关区答卷”。

精心对接,全力做好协调配合。客观公正提供情况,实事求是反映问题,全力配合整个普查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精心组织,全力做好宣传引导。积极做好与农户对接工作,真诚开门、真实迎检,为高效开展普查工作提供最便利的条件。

精心调度,全力做好综合研判。加强与普查组联系沟通,实行每日交流汇总调度研判机制,切实做到组织、资料、人员、保障到位。

精心整改,全力做好问题整改。针对普查中发现的问题、差距和薄弱环节,严格按照普查组的意见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整改到位。

c51355ceb9a9c670c796510aaecadc08.jpg

农户在七星关区碧海街道西冲社区刺梨种植基地给刺梨剪枝(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扎实开展“贵州一码消费扶贫行动”

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至关重要,培育和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胡敬斌说,七星关区将严格按照“八要素”要求,采取超常规措施和手段,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严格按照“贵州一码消费扶贫行动”要求,大力营造消费扶贫“人人皆能为、人人皆有为”的浓厚氛围,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保障。

狠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种植业。按照“532”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布局,紧盯“六大重点区域”,全力打造7条经济作物产业示范带,深入推进区乡两级示范样板点打造,继续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全力推进生态畜牧业“211”工程,新建1000头规模以上养猪场5个,实现生猪出栏总数100万头以上;新建100头规模以上肉牛养殖场4个,实现肉牛存栏总数20万头以上;新建10万羽规模以上家禽养殖场5个,实现家禽养殖总量1000万羽以上。大力发展坝区产业。以100亩以上坝区为载体,结合坝区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优质稻、蔬菜、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实现所有坝区平均亩产值达8500元以上;重点打造500亩以上坝区,将500亩以上坝区建成农业高效高产的“样板田”;合理布局100亩至500亩坝区,将37个100亩以上坝区建成小而特、小而精“试验田”,提升坝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城郊经济。立足中心城区市场需求,在城区街道及周边区位条件较好的乡镇发展刺梨、茶叶、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等高效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城区蔬菜保供基地。

大力推进产销衔接——

立足区内市场。完善“农校对接”“农超对接”等产销对接机制,持续推动农产品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进社区、进超市、进农贸市场,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拓展外部市场。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优势,推动七星关茶叶、刺梨、蔬菜、鸡蛋等农特产品销往广州、上海等区外市场。加强品牌打造。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申报注册一批冠有“七星关”字样的农特产品品牌商标。围绕“太极古茶”、“毕节大白萝卜”等,加强农产品设计、包装、宣传和推广,打造七星关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助推黔货出山。

扎实开展“贵州一码消费扶贫行动”——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一头连着贫困群众的腰包,建好消费扶贫桥梁,打通消费扶贫渠道,尤为重要。七星关将抢抓“贵州一码消费扶贫行动”机遇,充分整合全区农产品交易、运输、配送等服务平台,挖掘、包装全区农特产品,调动贫困群众和经营主体积极性;以消费扶贫行动为抓手,以销售扶贫产品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现城市“菜篮子”“米袋子”有效供给,促进扶贫产业健康发展,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确保扶真贫、真扶贫。

c6c220e3f5d45d377b21514635b25b71.jpg

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农贸市场(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着力抓好劳务就业扶贫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七星关将继续按照稳定就业,实现就业增收思路,坚持‘区内、区外’两个市场,落实‘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脱贫户’四级架构,紧盯全区未就业脱贫劳动力精准到人到岗,千方百计把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稳定脱贫的发展优势。”胡敬斌说。

持续推行“三精准”机制——

按照“进村入户、精准到人”要求,深入开展贫困劳动力信息采集和摸底调查工作,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底数,全部纳入就业信息台账管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原则,对脱贫对象实施精准培训,使受训者切实掌握一技之长;紧扣产业发展、劳务协作、公益政策等方面,精准匹配就业岗位,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增收致富。

整合区内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七星关目前共开发“10+N个一批”就业扶贫公益岗位13508个,今后将持续发挥就业扶贫公益专岗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建设扶贫车间和扶贫生产线,切实解决脱贫对象劳动力稳定就业;围绕“532”“211”产业发展目标,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为契机带动就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群众”的组织方式,促进脱贫群众实现产业分红收益+就业工资增收。

持续加大经开区企业招工力度——

全面梳理经开区内各类企业用工需求、工种、岗位、待遇,及时提供给各乡镇街道广泛宣传。同时,根据经开区企业就业需求情况,为有就业意愿人员特别是建档立卡脱贫对象、易地扶贫搬迁人员提供便捷的政策咨询、岗位信息和职业介绍,推进劳动力就近就业。

多渠道搭建劳务合作平台——

持续加强与荔湾区、罗湖区等发达地区沟通对接,建立劳务协作精准对接机制,积极联系区内外劳动密集型企业,依托经济开发区和广州、深圳等对口帮扶城市企业用工需求,开发输出岗位促进劳动力向外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