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动态 > 媒体报道

口罩之外,慈善组织还能做什么?

发布时间:2020-02-07 17:34:21 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还在持续。疫情就是集结号,各家慈善公益组织继续尽心尽力地努力着:在全球范围内募捐、招募志愿者;成为民众传递爱与温暖的通道;募集包括应急物资在内的各种急需品送往医疗机构……这些行动对解决疫情防控燃眉之急功不可没,彰显着慈善组织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文,强调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防控物资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调拨,各级地方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截留和调用。这就意味着应急防控物资将由政府来保障供应,甚至必要时候会通过征收来保障供应,因此慈善组织即便筹到资金,也将采购不到应急防控物资,无法按照募捐方案实施公益项目。

此时此刻,慈善组织要面对的问题是:疫情之下,还有哪些社会问题急需关注和弥补?

慈善组织的多元化程度高,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遍布各个社区。因此,慈善组织应该找到与自身宗旨和使命相关的方向,研发公益项目,解决社会问题。

关注因疫情生活更加困难的群体

包括武汉在内的湖北各大城市均已采取“封城”措施,其他省份也已启动一级响应机制。这些地区的困难群众可能面临更为艰辛的困境。各地地方政府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难免顾此失彼。慈善组织应发挥所长,组织人力物力,发现和及时解决弱势群体所面临的生活困境。

典型项目一  湖北省红安县脑瘫儿鄢成因其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被隔离,乏人照料而去世。事后,红安县成立联合调查组,明确华家河镇党委、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间,存在工作不实、作风不实等问题,免去该镇党委书记、镇长职务。该案例显现了特殊家庭在疫情中可能无法照料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这一难题。

为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由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发起,融合中国项目网络伙伴联合执行,整合各地家长组织、家长小组及其他合作单位,推动建立“特殊需求困难家庭疫情期间紧急救助网络”,旨在通过网络覆盖各地行政区内网格,当紧急情况出现时,可联动村、县、市、省至全国的响应渠道,高效打通信息和资源连接壁垒,对有紧急救助需求的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心智障碍者及其家庭的安全和基础生活保障。

典型项目二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方燕、陈海仪和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等,建议对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疫情防控工作必须责任落实到人,具体内容包括防疫物品要切实保障留守儿童,呼吁“儿童主任”“儿童督导员”要把职责担起来。留守儿童不仅面临疫情防控问题,父母因疫情无法返乡,他们还丧失了一年一度与父母团聚的机会。所以,以救助留守儿童和维护儿童权益为宗旨的慈善组织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利用自身优势,关注疫情中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疫情中,诸如贫困人群,有病患、孕妇的家庭,残疾人家庭,监护人被隔离的孩子、子女被隔离的老人及罕见病患者等,都会面临生活和医疗方面的困难,亟待关心和救助。以维护某个特定困难群体权益为宗旨和使命的慈善组织,应及时发现困难群众,伸出援手。

让医护人员没有“后顾之忧”

目前,媒体集中报道大量一线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奋斗在一线,可敬可爱。但是,两个问题值得慈善组织注意:其一,医护人员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也是有血有肉的自然人,他们需要安全卫生的休息空间,充分的营养补给,才能及时恢复体力和精力。现在,尽管各医院安排就近的酒店宾馆作为医护人员的休息场所,但是他们目前生活中尚存不少困难。其二,医护人员也是各自家庭的中坚力量,他们因参与抗击疫情而顾不上家里的老人孩子,需要慈善组织去了解情况,与社区组织一起为他们的家庭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其三,如果医护人员被感染,应该有来自慈善组织的物质支持。

典型项目一  “湖畔魔豆”出资1000万元设立“抗疫项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解决紧急阶段疫情定点医院相关医护人员和特殊医护人员家属的餐饮及生活保障等问题。一方面联合“饿了么”(APP)平台为医护人员配送餐饮;另一方面为特殊医护人员尤其是双职工家庭中缺乏照料的孩子、老人等提供支持,解决其餐食等紧急需求。但是,显然这一个项目的规模是不够的,建议更多慈善组织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参与进来。

典型项目二  字节跳动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捐赠2亿元人民币,成立“医务工作者人道救助基金”,旨在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全国一线医务工作者提供人道救助,受助者包括但不限于确诊感染和因公殉职的一线医务工作者。资助标准为因抗击疫情而确诊感染,经审核通过的一线医务工作者,每人资助人民币10万元;为抗击疫情而因公殉职的一线医务工作者,经审核通过的每个家庭资助人民币100万元;如遇特殊情况,经基金办公室讨论商议后报管委会全体同意,可确认新的资助金额。

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志愿者

自疫情发生以来,大量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活跃在一线。他们搬运应急物资、从事社区工作、帮助困境中的个体……在疫情防控行动中,志愿服务因其灵活性、贴近个体、及时发现并填补盲区等特色被人关注和赞扬,彰显其难以替代的功能。但是,志愿者也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甚至发生了因过度劳累而病倒或去世的案例。

善待志愿者,就是善待所有因志愿服务而受益或即将受益的公众,更是善待我们共同的社会和未来。

典型项目  1月29日,新浪宣布设立1亿元专项基金,为一线救援者提供直接援助,并针对医务人员关怀、防疫物资紧急援助等多个领域的公益项目进行配捐。其支持的第一个项目是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守护者后盾行动”。该项目筹款目标是1026万元,为所有因公参加2020年疫情防控行动而致病、致残甚至不幸殉职的工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务人员、检疫人员、媒体记者等,给予必要援助。志愿者也在该公益基金的援助之列。

科研资助和技术支撑

典型项目一  马云公益基金会捐赠1亿元用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其中,捐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各2000万元,用于其所属专业研究机构开展当前病毒疫苗专项研发,其余资金用于支持国内外各顶尖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合作展开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治疗工作。

典型项目二  腾讯宣布设立2亿元资金池,发起“战疫开发者公益联盟”,将在微信开放社区上线服务专区,为服务商和开发者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帮助他们快速开发疫情服务小程序,服务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等。

此外,更多的可为空间等待慈善组织去发现。

目前,疫情防控的关键在于建立社区防疫体系和机制,如在社区层面尽量减少人员流动、要求疑似人员自我隔离等,要对相关人员进行隔离或者医学观察。但是,简单粗暴的隔离行为容易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如有些社区出现防范过度而导致住户被拒之门外、有家难回的情形,甚至出现了扑杀宠物等不当行为。因此,擅长解决社区问题、致力于社区营造和社区治理的慈善组织对解决这些问题责无旁贷,尤其是社区基金会应该发挥相关作用:在疫情面前,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诉求,与社区基层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一起共同解决民众的困难,营造邻里守望、互助共济的氛围。

慈善组织联动机制的构建

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慈善组织各自为政的同时,也需要建立信息互通机制,互通有无,促进慈善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导致“旱涝不均”的现象。以往发生自然灾害之后,常有慈善组织联合起来设立基金会救灾协调机制,致力于促进各方主体在救灾减灾、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合作和协调。

此次疫情发生后,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爱德基金会、南都基金会、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正荣公益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国际志愿机构理事会等正式启动“抗击新冠疫情社会组织协作网络”,旨在推动民间力量能安全、高效、有序地参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其工作目标包括但不限于发布社会组织行动信息、支持一线社会组织响应本地行动抗击新冠疫情的公众倡导和行业倡导等。

但是,如何让该网络真正发挥功效,与肺炎防治指挥部门形成联动?尚需时日探讨和协调。

毋庸讳言的是,这次疫情检验出我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应该完善的众多议题,包括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和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公共卫生法治保障、野生动物保护及国家储备体系和能力的提升等,急需慈善组织从社会倡导和政策创新等方面进行梳理和研究,并提出完善意见。